随着白露节气的到来,昼夜温差逐渐加大,空气中秋燥渐显,人体容易出现咽喉干痒、疲劳乏力等不适。此时,中医外治法如刮痧、艾灸等成为不少人调理身体的选择。然而,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推拿科副主任医师张婵娟提醒,白露时节进行外治养生应格外谨慎——刮痧虽具有通调经络、活血化瘀的作用,但自行操作存在一定风险,必须掌握科学方法,才能顺应节气特点,真正起到守护健康的作用。
刮痧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,利用特制的刮痧器具,通过相应手法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,使皮肤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“出痧”表现,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。其主要作用包括: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,活血化瘀;放松肌肉筋膜,改善代谢,舒经通络、缓解疼痛;扩张毛细血管,有助于外排寒湿,常用于风寒感冒、头痛等,发挥温经散寒之效。白露之后燥邪易伤肺,对于因过度用嗓或外感风寒引起的咽喉不适,刮痧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局部气血瘀滞,但必须严格遵循专业操作规范。
刮痧后也有严格的注意事项。由于操作后体表血管扩张、毛孔张开,人体防御能力相对较弱,此时秋燥与寒湿更易侵袭。张婵娟特别强调,白露过后刮痧,应间隔至少4~5小时再洗澡,体质偏弱或刮痧力度较大者,建议延长至6小时以上。洗澡须使用温水,避免长时间淋浴,洗后立即擦干身体并做好保暖,切忌吹冷风或进入低温空调环境。同时,刮痧后应注意及时补充温水,以促进体内津液恢复,防止秋燥进一步耗伤肺阴。
张婵娟还提醒,白露之后人体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刮痧并非人人适宜,尤其不宜自行大范围、重手法操作。以下人群应绝对禁忌刮痧:孕妇及经期女性;严重心脑血管疾病、肝肾功能不全者;皮肤有外伤、感染或骨折、术后未愈者;过饥、过饱、过度疲劳、体虚及精神紧张者;饮酒后及刮痧后饮酒者。此外,阴虚燥热(如经常口干舌燥、夜间盗汗)、血瘀和寒湿体质者,也须经专业医师辨证后才可判断是否适宜刮痧——尤其在白露燥气当令时,阴虚体质者盲目刮痧反而可能加重体内津液耗损。
若在白露节气后出现疲劳、秋燥伤肺(如咽喉干燥、皮肤紧绷)或肌肉紧张等不适,可以考虑以下更安全的中医外治调理方式。
艾灸:借助温热的刺激作用于足三里、关元等穴位,以温补阳气、驱散寒湿,尤其适合怕冷、易腹泻人群,有温养脾胃的作用。
拔罐:通过负压吸附刺激体表,促进局部气血循环,达到通经活络、祛风散寒之效,适用于颈肩腰腿痛及风寒感冒初期,但应注意避免因过度刺激而损伤津液。
穴位按摩:晨起推搓涌泉穴3~5分钟,或泡脚后加以揉按,可帮助提神醒脑、引火归元,缓解秋乏;拇指按压太冲穴1~2分钟,有助于舒缓焦虑、头痛及肝火旺盛引起的烦躁。
除此之外,白露时节还推荐常饮蜂蜜水、银耳羹,或用麦冬、百合等泡水代茶饮用,能够润肺生津、滋阴防燥,契合秋季养生的根本原则。(记者 徐尤佳)
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按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