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咱们来聊点“上热下寒”的事儿,别误会,不是说你脾气火爆加脚凉,而是中医里一个经典的“寒热错杂”体质。简单说,就是上面像火炉,下面像冰窖:口干舌燥、口腔溃疡,但腰以下凉得像刚从冰箱里拿出来,肚子还老咕噜咕噜拉稀。
那怎么破?黄连+肉桂这对“冷热双煞”就登场了。黄连苦寒,专清上焦火热,肉桂辛热,能温下焦寒湿。一个灭火,一个点火,看似矛盾,实则调和阴阳的妙招。这组合早在《伤寒论》里就有影子,后世《丹溪心法》也常提到,适合那种“上火下寒、心肾不交”的人。
再说说湿气重的朋友,动不动就头重如裹、四肢酸懒、大便黏糊,这时候茯苓+泽泻就派上用场了。
茯苓健脾利湿,归心、脾、肾经;泽泻利水渗湿,归肾、膀胱经。两者合用,像开了排水系统,把体内多余的水湿排出去。剂量上建议茯苓9克、泽泻6克,煮水喝,轻装上阵。
再来是瘀血体质,脸色暗沉、舌下青紫、痛经、月经有血块,这时候川芎+当归就是活血圣品。
当归补血活血,川芎行气活血,尤其擅长走窜头部和血脉。《本草纲目》说川芎“上行头目,下行血海”,当归更是“妇科圣药”。建议当归9克、川芎6克,炖汤煮蛋,既养血又通瘀。
说到底,中医讲究“辨证施治”,不是你看到口疮就清火,脚凉就泡脚,得看整体。上热下寒、湿气重、血瘀,各有各的套路,用对药,事半功倍。当然,剂量上咱宁可保守点,安全第一。毕竟,养生不是武侠剧,咱不靠猛药打怪升级,而是慢慢调,稳稳养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按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